特邀报告 01—— 樊邦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浅谈低空经济
报告简介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 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广泛体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中,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国防事业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作用。报告主要围绕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低空经济主要特征、低空经济抓手三个方面浅谈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
报告专家简介
樊邦奎,中国工程院院士, 无人机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多型无人机侦察装备的研制,攻克无人机侦察体系建模、目标实时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主持研制的装备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0余篇; 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所带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特邀报告 02—— 张 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空天地未来通信使能技术
报告简介
针对空天地信息网络技术发展需求, 根据愿景与价值、典型场景与应用, 分析并推衍未来6G通信技术的可行技术方案。特别地,面向未来通信与AI 融合的技术发展趋势, 提出ComAI 的理论与技术框架。
报告专家简介
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我国自主技术成为国际主流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提出宽带TDD(时分双工) 高速移动理论与方法, 创建认知无线异构网络组网架构, 主持完成我国首个4G TDD重大试验示范工程,自主研制 TDD 多模测试技术及仪器,填补我国高端测试仪器领域的空白。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等。
特邀报告 03—— 罗 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高速光电子器件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报告简介
光电子器件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数字经济引擎,其速度与带宽为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高速光电子器件不仅有力地支撑了互联网、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拖的建设,还带动了以微波光子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装备、以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智能终端、量信息、AI/类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能力。本报告将介绍光电子技术在经社会发展态势中的地位,分析我国光电子器件的机会、挑战,以及未来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热点。
报告专家简介
罗毅,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长期从事高速光电子器件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为我国光纤通信、半导体照明、国防建设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主持本领域首个科技部和国防973项目, 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特邀报告 04—— 付 琨 研究员
报告题目:“空天·灵眸”遥感解译基础模型新进展及应用
报告简介
对地观测手段不断进步,多传感器多平台融合分析技术发展迅猛, 迫切需要研究和构建空天一体化的遥感解译基础模型。报告在基础模型加下游任务模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础模型在参数规模拓展、空天一体训推、国产适配加速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并结合重大应用需求介绍若干实用案例。
报告专家简介
付琨, 研究员, 博导,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空天对地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 是国家某领域专家组组长、国家某专项工程总设计师。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及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获国家杰青、首届卓青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资助。任《电子与信息学报》主编,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
特邀报告 05—— 李树涛 教授
报告题目:多模图像融合感知
报告简介
多模图像融合感知旨在融合不同平台、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实现更全面、更准确、更可靠的环境感知,是信息技术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本报告首先从响尾蛇、螳螂虾等动物融合不同模态信息作为出发点来介绍多模图像融合感知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系统介绍了多模图像结构化稀疏表示、压缩感知遥感融合成像、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图像高效识别等理论方法以及多模图像融合感知系统及应用。最后,结合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趋势,展望了跨平台多源信息融合、多模态融合具身智能感知等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专家简介
李树涛, 湖南大学教授, 博导,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士, IEEE Fellow,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负责人。长期从事多模图像融合感知领域研究, 在中国科学、IEEE TPAMI、TIP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谷歌学术总引用3.7万余次, SCIE总他引1.3万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均排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排3和5)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1)、全国创新争先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湖南光召科技奖等。
特邀报告 06—— 匡麟玲 研究员
报告题目:天基算力网络:需求、架构与关键技术
报告简介
应对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离不开天基信息的支持,快速遥感观测应用对及时掌握态势、及时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制于地面站布局等客观约束, 遥感数据过顶回传地面处理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的时效性挑战。构建新型天基算力网络,服务遥感数据在轨快速传输处理, 是实现空间信息快速应用的关键,也是当前国际空间信息网络研究的前沿。本报告介绍天基算力网络的概念、内涵、科学问题并研讨相关关键技术,对后续开展实践验证进行了展望。
报告专家简介
清华大学研究员,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空天信息基础部主任。长期从事卫星通信网络、通信小卫星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卫星通信等领域获得多项创新科技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项。曾担任2014年发射的我国第一颗低轨移动通信试验卫星“灵巧通信试验卫星”工程任务副总师和卫星总师。获首届卓越青年人才计划资助,201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
报告题目:天基雷达精密测量技术及应用
报告简介
利用天基测量传感器实现航天器在轨自主感知和相对定位测量, 是航天器自主导航、在轨服务与维修补加、卫星群编队与组网、太空安全与防护的核心技术。报告主要围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中航天器相对定位测量重大需求,对空间目标天基测量雷达的工作体制、波形设计、高灵敏度捕获、高精度跟踪的理论与方法等进行深入探讨,对涉及到的基础性问题、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进行交流,对本领域下一步的技术发展路线进行分析,为相关工作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报告专家简介
崔嵬,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院长,天基智能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雷达、天基空间目标与环境感知、航天测控通信。主持研制出我国首部和系列化天基告警雷达, 均成功在轨应用;研制出空间交会对接测量雷达信号处理机,成功用于我国载人飞船历次交会对接和嫦娥五号/六号月面取样返回任务。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战略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1) ,发表论文150余篇。
报告题目:
报告简介
光学观测是探测天文物体最常见的方式, 而雷达探测可以直接获得物体的距离和速度信息,可以作为光学观测的有益补充。特别是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 探测灵敏度越来越高,从而使雷达主动探测太阳系内的天文物体成为可能。通过分析雷达探测谱段内天体的电磁特性和运动姿态调制规律,阐述了利用雷达进行天体观测活动可能获得的信息特征,以及观测中遇到的困难, 并提出了一些可以选择的发展思路。
报告专家简介
刘丹,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研究员、航天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担任多个雷达型号总设计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航天基金奖等多项荣誉称号获得者。长期从事空间碎片监视、空间物体探测等领域的基础问题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2)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排名1、2)、三等奖2项(排名1)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4、6)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