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名称
|
组织架构
|
专题报告
|
01、空天微波成像
|
专题主席:
徐 丰,复旦大学
专题共主席:
胡 程,北京理工大学
崔国龙,电子科技大学
汪丙南,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专题技术委员会:
李 刚,清华大学
杜 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黄志祥,安徽大学
朱岱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 勇,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圣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 振,国防科技大学
张 帆,北京化工大学
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
张增辉,上海交通大学
殷君君,北京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孙旺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胡凤鸣 ,复旦大学
|
题目:多源遥感图像COPULA统计建模及融合处理 |
李 刚 教授 (清华大学)
报告将介绍如何从COPULA统计理论出发建立多源遥感图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并给出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处理的部分示例分析, 和同行交流COPULA统计建模在确保多源遥感图像融合性能可计算方面的作用。
|
题目:SAR图像目标高效泛化识别研究进展 |
黄志祥 教授 (安徽大学)
报告围绕数据、算法、工程应用三个层面, 将高时效自动深度学习和物理知识融合, 实现SAR图像目标高效检测与泛化识别。
|
题目:微变监测雷达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
黄平平 教授 (内蒙古工业大学)
报告拟从微变监测雷达原理、形变反演方法和应用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分析制约提升形变反演精度和反演方法鲁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重点围绕成像处理、环境干扰抑制和形变反演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
题目:空中目标高分辨雷达成像技术 |
王 勇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报告围绕空中目标的二维雷达成像、三维雷达成像和分布式雷达成像三个方面介绍课题组在该领域的部分工作进展, 包括相应的雷达成像原理、信号处理方法流程和实测数据成像结果, 以及课题组的在该方向的研究基础和支撑条件等。
|
题目:空天微动目标雷达信号精细分析与参数提取 |
罗 迎 教授 (空军工程大学)
报告介绍了团队在空天微动目标雷达信号精细分析与参数提取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展望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
题目:SAR图像目标检测对抗攻击研究 |
陈思伟 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
报告主要探讨两方面问题: 一是分析对抗样本对SAR图像目标检测器的影响; 二是介绍一种基于元对抗去斑网络的SAR目标检测对抗攻击算法。
|
题目:波形分集阵列雷达探测与抗干扰关键技术 |
兰 岚 副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报告从新体制波形分集阵列雷达距离依赖方向图特性出发, 深入探讨复杂电磁和地理环境下基于系统发射与接收参数联合优化的波形分集阵列雷达探测与抗干扰关键技术, 并对波形分集阵雷达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题目:语义电磁散射模型与目标特性智能学习 |
徐 丰 教授 (复旦大学)
报告介绍了团队在语义电磁散射模型及其可学习建模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 以目标语义信息提取为核心, 开展散射基元字典、可微分射线追踪、语义表征树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
题目:基于卫导信号的干涉SAR成像与三维面形变测量 |
胡 程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报告介绍了团队在基于卫导信号的双多基地干涉SAR系统高精度同步、多角度成像、三维面形变测量等关键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 以及在设备集成化研发、多场景应用示范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成果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题目:双基前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探索与实践 |
武俊杰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报告将介绍双基前视SAR的概念内涵、发展动态、关键技术和实验验证, 内容包含机载双基前视、星机双基前视、双基前视运动目标成像等, 并对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题目:长尾数据分布下的SAR目标无偏检测 |
张 帆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本报告提出使用证据学习来获得认识不确定性作为样本偏差学习的描述符, 引入对比学习用于进一步利用样本的不确定性标签来纠正类内不平衡下的偏差学习。
|
题目:谐波雷达成像与探测理论与方法 |
汪丙南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报告重点围绕谐波雷达系统组成、工作体制、信号处理方法等方面介绍当前最新的研究进展。
|
题目:星载SAR长时间大带宽散射波互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
李 宁 教授 (河南大学)
报告介绍了星载SAR散射波互干扰的作用机理, 构建了散射波宽带互干扰的数学模型, 以C波段星载SAR之间的相互干扰为案例,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精度的干扰检测与抑制方法, 可有效提高SAR图像质量。
|
02、空天光学遥感信息
|
专题主席:
王 密,武汉大学
专题共主席:
高连如,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李 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专题技术委员会:
谷延锋,哈尔滨工业大学
史振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立强,北京师范大学
夏桂松,武汉大学
吴 骅,电子科技大学
李 伟,北京理工大学
康旭东,湖南大学
方乐缘,湖南大学
付 莹,北京理工大学
吴泽彬,南京理工大学
谢卫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梅少辉,西北工业大学
叶沅鑫,西南交通大学
专题秘书:
肖 晶,武汉大学
|
题目:空天高光谱智能信息处理 |
谷延锋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报告将围绕当前高光谱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前沿热点问题展开, 重点介绍空天高光谱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理论、方法及系统实现,主要包括光谱变异性表征理论与方法、高光谱遥感图像超分辨重构、高光谱遥感立体信息处理、高光谱立体成像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高光谱遥感多领域应用。
|
题目:降雨变化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家庭贫困的影响 |
张立强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构建了深度学习模型生成社区层次的财富指数,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降雨变化在不同温度区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家庭贫困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极端日降雨量、潮湿天数和分配熵分别对贫困的定量影响。该研究给出了基于卫星遥感图像估算社区层次家庭贫困的方法, 并有助于厘清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变化对贫困影响的机制。
|
题目:遥感图像智能解译: 现状、进展及思考 |
夏桂松 教授 (武汉大学)
报告在探讨遥感图像智能解译背景的基础上,回顾过去十年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数据驱动方法在此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挑战, 重点剖析近年来基于通用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研究进展和问题, 并将展望通用人工智能方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潜在应用。
|
题目:耦合物理机理和机器学习技术的鲁棒地表温度反演方法 |
吴 骅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LST反演的稳健框架, 称为SW-NN, 该框架将基于物理模型的分裂窗 (SW) 算法与数据驱动的神经网络 (NN) 相结合,通过将SW算法融入NN的损失函数中, 该框架提高了LST反演的精度。模拟数据和真实性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 提出的稳健框架SW-NN具有高度的鲁棒性, 能够获取反演精度更高的地表温度产品,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题目:低轨巨型遥感星群信息实时智能服务 |
王 密 教授 (武汉大学)
报告对国内外主流卫星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智能遥感卫星在轨处理与实时服务技术和低轨巨型星座遥感信息智能服务技术研究基础和优势进行了介绍, 并对未来全域智能遥感星群实时智能服务进行了展望。
|
题目:高光谱遥感图像目标探测技术 |
高连如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报告针对高光谱图像目标探测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合已有的成熟理论体系、各类经典的模型机理以及相关实验经验, 从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 从高性能处理器件、算法实时化和在轨实时处理等方面,介绍面向遥感卫星平台的在轨实时高光谱图像目标探测技术。最后, 以多学科交叉、软硬件结合以及理论与应用相互促进为切入点展望未来。
|
题目:高光谱遥感图像多维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李 伟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现有高光谱信息提取手段存在复杂背景干扰导致光谱诊断不可靠、分布差异导致空谱联合不充分、信息异构导致多源协同不全面的问题, 严重制约其效能发挥。针对上述问题, 报告人以光谱维信息调控、空谱维信息感知、协同维信息优化为主线开展本次汇报。
|
题目:高光谱遥感数据、算法与系统 |
康旭东 教授 (湖南大学)
主要针对高光谱遥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1)数据方面存在噪声、大气扰动等干扰; 2)算法方面存在泛化能力不强; 3)系统方面存在从数据采集、处理到应用的鸿沟等问题, 介绍了高光谱遥感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题目:高光谱融合成像与智能遥感 |
吴泽彬 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
报告提出了地学领域知识驱动的高光谱融合成像模型和系统、信息本征表示的高光谱遥感精准解译理论与方法、云边端协同的高光谱数据高性能处理计算与平台等,实现了高光谱遥感的高分辨感知、高精度解译、高性能处理。
|
题目:数据与模型联合驱动的计算光谱成像 |
付 莹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报告将针对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方法在解决计算光谱成像问题中存在的泛化性弱、可解释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关注光谱耦合采集、解耦重建、高灵敏度成像等任务,发挥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方法各自的优势, 实现高质量光谱图像获取。
|
题目:光谱波段自适应成像探测技术 |
梅少辉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本报告提出光谱波段自适应成像探测技术,旨在面向典型目标探测识别任务, 构建波段自适应筛选准则和约束体系, 设计联合指标优先级评估准则, 从高光谱图像数据中自适应地选择出最佳的探测窄波段, 在目标检测识别性能稍微下降的条件下, 可以大幅度简化成像系统。
|
题目:生成式遥感基础模型初探 |
邹征夏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将介绍课题组近期在遥感生成式基础模型方面的相关工作, 包括METAEARTH (数字地球) 全球范围遥感图像生成模型、多模态遥感图文生成模型等。最后,将对生成式遥感基础模型的潜在应用场景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介绍。
|
题目:多模态遥感图像精确配准融合及工业级应用 |
叶沅鑫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报告人研制了快速精确的配准融合系统, 匹配性能明显优于国际同类遥感商业软件, 并应用全球测图, 川藏铁路建设和国防型号装备等国家重大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
03、雷达探测与识别 |
专题主席:
李 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
专题共主席:
崔 嵬,北京理工大学
陈 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仇晓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专题技术委员会:
陈龙永,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王海鹏,复旦大学
张增辉,上海交通大学
周共健,哈尔滨工业大学
许述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 岩,北京理工大学
程 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赵耀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专题秘书:
李元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宋 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题目:基于大模型的雷达架构探讨 |
李 品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本报告从智能化雷达发展背景需求出发, 介绍了当前智能化雷达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典型成效。面向针对当前智能化仍存在的问题以及雷达智能化强泛化性和通用性需求, 结合大模型展现出来的通用基础认知能力, 从前端、后端、内核等多维度探讨了大模型驱动下的雷达总体架构, 同时介绍了电磁大模型方向的当前进展。最后结合大模型雷达新架构特点, 探讨了基于大模型的雷达架构后续重点方向考虑。
|
题目:雷达智能化检测与识别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
赵婵娟 研究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
本报告探索通过智能赋能解决上述难题, 首先介绍智能化雷达架构以及智能化检测跟踪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 最后对智能化在防务装备雷达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题目:基于射频信号的低空无人机开集识别 |
史治国 教授 (浙江大学)
本报告总结了无人机射频开放集识别的挑战, 分析无人机信号的组成、时频关联特点, 介绍无人机射频特征学习方法, 设计了无人机射频开放集精细化识别方案。
|
题目:复杂环境下机载雷达精细化杂波抑制技术 |
谢文冲 教授 (空军预警学院)
本报告针对非均匀杂波、主瓣杂波、风电场杂波和多径杂波抑制难题, 介绍机载雷达多域联合精细化杂波抑制技术, 该技术通过拓展数据特征、地理信息、极化、微多普勒、发射波形等维度, 实现了目标信号与复杂杂波的解耦和杂波有效抑制, 显著提升了机载雷达对复杂地形环境的适应性。
|
题目:SAR干涉测绘系统技术发展综述——从三维定位到三维分辨 |
陈龙永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报告简述SAR干涉测绘技术从基本原理到换代发展的历程, 系统实现中的设计、标定、测量和试验等关键技术攻关情况, 比较不同技术路线产生成果的差异, 展望未来高精度干涉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支撑干涉SAR测绘技术持续发展。
|
题目: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典型目标智能检测与识别 |
王海鹏 教授 (复旦大学)
报告针对海面船只、机场飞机等典型目标, 我们从散射机理出发, 分析SAR图像中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 结合先验知识与物理机理的人工智能检测识别算法。
|
题目:光学/SAR融合的目标检测与图像分类技术 |
张增辉 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以目标检测和图像分类为应用背景, 详细阐述光学和SAR图像融合处理的技术难点, 并介绍课题组在光学信息辅助SAR图像分类、光学与SAR多模态融合特征提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 报告还将探讨光学和SAR融合在目标检测中的处理框架及对相关技术发展的思考。
|
题目:空天基雷达海杂波特性感知及目标探测新技术 |
许述文 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报告主要着眼于雷达对海观测中的环境感知、海杂波特性精细化建模以及精细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开展探讨, 并综合展示课题组近些年的研究成果。
|
题目:星载SAR场景匹配曲线成像关键技术 |
王 岩 研究员 (北京理工大学)
报告从波束控制、重频设计、成像处理、在轨验证等方面介绍星载SAR场景匹配曲线成像的关键技术与验证情况。
|
题目:基于数据驱动的多源关联技术研究 |
程 强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报告从问题描述、发展趋势、初步成果等方面探讨基于数据驱动的多源关联等技术。
|
题目:电磁空间目标智能识别与反制 |
赵耀东 研究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与物理空间的目标探测与识别相补充, 介绍电磁空间维度目标智能识别的需求、挑战和进展。同时,面向雷达探测与识别的智能化加速发展, 介绍通过电磁手段反制智能的可能路径。
|
题目:雷达探测高压设备局部放电的关键技术及实现 |
王文松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本报告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高频天线的被动式雷达探测技术, 并进行了验证。报告重点介绍了雷达探测的关键技术之——可重构天线、平面宽带天线和全向宽带天线的设计方案。实验结果显示, 雷达探测系统灵敏度达到1PC, 且在宽带性能、灵敏度和成本等方面展现了明显优势, 符合工程应用需求。
|
04、空天通信与信息网络 |
专题主席:
彭木根,北京邮电大学
专题共主席:
匡麟玲,清华大学
鄢社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姜春晓,清华大学
专题技术委员会:
汪春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何元智,军事科学院
宋志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
张钦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分校
孙晨华,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
李 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
张海霞,山东大学
专题秘书:
孙耀华,北京邮电大学
|
题目:可重构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发展展望 |
张钦宇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分校)
卫星互联网是6G建设的重要构成之一, 将支撑多样化的服务应用。但卫星互联网服务业务所产生的数据呈现明显的多量、多源、多质和多态的特点, 现有的卫星通信传输体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业务需求。本报告将从弹性可重构的角度来分析未来卫星互联网可能遵循的架构, 并分析其关键技术。
|
题目:星地激光微波融合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
李 立 研究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
报告提出一种激光微波混合多路超高速ADC采集及同步系统, 充分保障星地需求、载荷优化和工程可实现性等, 降低有效载荷的复杂度, 实现载荷的集成化、小型化和低功耗, 从而提升激光微波混合传输效能。提升我国星地骨干节点的传输效能, 为未来天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
题目:低轨异构星座组网关键技术进展与试验验证 |
张世杰 教授 (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报告结合实际应用场景, 分析不同关键技术在实现异构星座协同组网方面的作用和挑战。最后, 报告将介绍相关的试验验证进展, 并展望未来异构星座组网的应用前景, 旨在为推动低轨星座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题目:面向手机直连业务的6G星地融合技术研究 |
邓 伟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移动研究院)
报告提出6G星地融合一体的整体理念, 并基于星地融合理念探索频率共享、技术融合、一体组网的核心技术,最后介绍中国移动在星地融合方面的工作进展。
|
题目:手机直连卫星的发展进展与展望 |
孙韶辉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面向手机直连卫星的迅猛发展, 回顾了近期卫星互联网发展与技术挑战, 对手机直连卫星的技术发展路线与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并对后续手机直连卫星的技术和市场发展进行了展望。
|
题目: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现状及技术展望 |
张更新 教授 (南京邮电大学)
报告首先介绍了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然后, 探讨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特点, 分析了天地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后, 对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题目:通信链路受限环境中云边网络智能感知与协同传输 |
张海霞 教授 (山东大学)
报告从云边协同架构下的网络信息智能感知和高效协同传输入手, 提出了基于深度压缩感知的智能传输机制和资源优化方法, 显著减少数据体量, 提高传输效率和灵活性;构建了需求感知的多层级边缘智能缓存策略和双时间尺度任务卸载策略, 实现了海量热点内容的精准预取, 有效缓解网络拥塞、降低计算密集型任务的传输时延。
|
05、空天时空信息与导航 |
专题主席:
李子申,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
专题共主席:
徐天河,山东大学
李星星,武汉大学
郑 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专题技术委员会:
蔚保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
郁文贤,上海交通大学
袁运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李博峰,同济大学
阳凡林,山东科技大学
王志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 博,北京理工大学
李 亮,哈尔滨工程大学
专题秘书:
王志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聂文峰,山东大学
|
题目:长波甚长波远程无线电导航定位理论和算法精化 |
边少锋 教授 (海军工程大学)
研究旨在革新和完善新型无线电精密定位理论体系, 为建设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互补充、互为备份的新型陆基无线电导航授时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增强我国国家PNT服务保障系统的稳健性和安全性, 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作贡献。
|
题目:复杂环境下基于可靠物体级地标的语义约束vSLAM算法 |
耿江辉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报告提出一种面向复杂环境下基于可靠物体级地标的语义约束的vSLAM算法, 该算法同时使用几何约束和语义约束实现对相机位姿的高精度解算。
|
题目:顾及ADOP/PDOP的多系统GNSS PAR方法 |
郑南山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报告提出了单历元多系统GNSS部分模糊度解算( Partial Ambiguity Resolution, PAR)最优化理论, 建立了顾及A/PDOP的多系统GNSS单历元最优PAR方法, 该方法在定位精度、模糊度固定成功率、模糊度确认可靠性、计算耗时等方面均优于传统GNSS定位方法,实现了单历元多系统GNSS快速、可靠、精密定位。
|
题目:北斗+天通: 新一代空间大气实时高精度探测技术与应用 |
王宁波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报告瞄准国家气象与空间电离层天气的业务化监测需求,构建以北斗为核心的电离层延迟、扰动、闪烁以及对流层可降水量等空间大气参数的实时一体化探测方法。
|
题目:综合时空网络: 概念框架、关键技术与应用展望 |
蔚保国 研究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
报告首先分析了空天领域时空信息服务的战略需求以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提出了综合时空信息网络的基本概念、科学问题、基本框架, 其次针对主要科技问题的解决,梳理了相应的关键技术及实施路线, 最后对综合时空网络的服务模式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题目:低轨导航增强GNSS (LeGNSS) 发展与研究新进展 |
李博峰 教授 (同济大学)
报告将介绍低轨导航增强系统新进展, 重点围绕低轨导航增强星座设计、低轨卫星高精度轨道钟差确定与预报、低轨导航增强系统定位性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为未来低轨导航增强系统发展提供相关思路或解决方案。
|
题目:北斗系统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
耿长江 研究员 (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
北斗系统用户信息服务平台建成门户网站、FTP数据服务、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多位一体的立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了准确、及时、面向全球用户的北斗运行状态和服务性能信息服务, 提供的星座状态、卫星参数、关键数据等信息很好的支持了不同用户了解、研究、研制、使用北斗的需求。
|
题目:全球卫星导航数据驱动的复杂空间天气电离层四维建模与智能预测 |
付海洋 研究员 (复旦大学)
报告围绕卫星导航信号电离层四维建模预测问题,介绍基于深度算子神经网络开发的电离层四维参数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高时空分辨率, 预测时间长, 适用于太阳磁暴条件下参数预测等特点。
|
题目:“云芯一体”高精度定位服务 |
黄 斌 市场总监 (真点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
真点科技作为北斗星通旗下的定位数据服务公司, 基于集团芯片优势及自身高精度定位服务云端算法与平台的开发,创新性地提出云芯一体高精度定位技术与服务模式, 显著改善了定位效果、流量消耗及用户使用体验
|
题目:面向卫星导航对抗的GNSS抗欺骗干扰理论与方法研究 |
孙付平 教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报告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抗欺骗干扰的重大需求为牵引,深入研究欺骗干扰信号的检测、辨识和抑制方法,展示卫星导航对抗性能评估模型与效能评估方法。
|
题目:北斗航空服务性能测试与民航国际标准化介绍 |
王志鹏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介绍了北斗航空服务性能的导航设备、电磁环境、大气异常三方面测试验证进展; 分享历时15年的北斗民航国际标准化推进历、成果与经验; 提出北斗多基增强系统建设、北斗航空通导应用、北斗国际工业标准推进等方面的思考。
|
题目:矢量化完好性监测: 以PPP-RTK为例 |
李 亮 教授 (哈尔滨工程大学)
报告提出了矢量化完好性监测概念及方法, 并以PPP-RTK为例进行分析。以PPP-RTK多重风险源完好性指标分配为指导, 构建完备的假设检验模型, 设计PPP-RTK“播发前-播发后”测距域与定位域协同的序贯监测架构, 形成面向载波相位层级的矢量分类监测与多站综合监测, 实现高灵敏、高可用的矢量化完好性监测。
|
题目:时空智能提质赋能驱动央企数智转型 |
李殿赟 高级工程师 (北斗应用发展研究院)
报告围绕基于中央企业北斗时空数据服务平台对数据全息感知、数据协同治理、数据开发运营、垂直领域专业大模型等方面开展介绍, 构建全时全域数据要素体系, 推进数据汇聚治理融合, 创新数据开放共享模式, 强化数据统筹管理能力, 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能力和业务支撑及场景敏捷构建能力,打造中央企业时空数据“智慧中枢”。
|
题目:水下机器人多源融合定位关键技术研究 |
阳凡林 教授 (山东科技大学)
报告针对国外在水下机器人精密定位领域的长期技术封锁、国内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面向水下机器人多源融合定位技术开展研究, 在水声多信标约束定位、特征匹配位姿改正以及鲁棒自适应滤波等方面取得进展。
|
题目:基于新一代北斗/GNSS-R卫星测高提高水下智能导航精度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 |
郑 伟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报告围绕“卫星数据处理和重力反演”开展了深入研究,旨在为我国首颗重力卫星观测数据的有效处理和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精确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保障, 开展了我国下一代地球、月球、火星和金星重力卫星技术方案、观测模式及关键载荷精度指标的顶层设计和需求论证。
|
题目:水下重力匹配导航定位关键技术 |
王 博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报告从匹配区域选取、匹配变量构建、匹配方法优化等方面, 充分挖掘和利用海洋重力场信息进行匹配定位,保证水下运载体长航时导航精度。
|
题目:磁场定位技术研究与探索 |
魏东岩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报告将分析介绍磁场导航在面向飞行器、车辆、人员的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和主要的解决方案,同时介绍人工磁场定位、磁阵列定位等磁场定位新技术的探索情况。
|
06、空天信息获取 |
专题主席:
丁大志,南京理工大学
专题共主席:
邢孟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陈 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 亮,北京理工大学
专题技术委员会:
陈筠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韩军伟,西北工业大学
吴泽彬,南京理工大学
郑钰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张敬林,山东大学
何 姿,南京理工大学
余继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
陈小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
专题秘书:
张 旭,复旦大学
|
题目:多目标协同探测载荷技术应用于思考 |
欧阳尚荣 研究员 (上海航天804所)
报告针对多目标探测效能提升的迫切需求, 围绕多目标协同探测载荷技术展开论述, 从协同探测载荷体制、协同探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等方面探讨未来多目标协同探测载荷技术的发展趋势。
|
题目:我国差分干涉SAR发展现状及后续发展方向 |
陈筠力 研究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
报告从差分干涉SAR原理介绍出发,介绍了我国首个以差分干涉地表形变监测任务的陆探一号01组卫星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及在轨应用成果, 并对未来差分干涉SAR卫星的发展进行了研讨。
|
题目:星载宽带雷达技术及应用 |
党红杏 研究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五0四所)
报告围绕星载宽带雷达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结合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透视探测等方面的应用, 针对星载高分辨率SAR、内部结构探测雷达、空间目标厘米级分辨率探测雷达面临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最后, 对未来技术发展进行展望和思考。
|
题目:无人机集群电磁散射特性研究 |
殷红成 研究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0七所)
本报告从无人机集群电磁散射特性的研究需求、难点问题与解决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建模、定量测量、动态电磁特征认知与识别等方面介绍了本单位有关无人机集群电磁散射特性研究的新进展, 并提出了后续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建议。
|
题目:星载高分辨率毫米波SAR技术 |
余继周 研究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报告对星载KA波段SAR载荷发展现状进行介绍, 讨论KA波段SAR载荷的优势特点, 汇报珞珈二号星载高分辨率KA波段SAR载荷的技术难点、在轨应用情况和典型结果, 最后对星载KA波段SAR载荷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
题目:电磁涡旋雷达探测技术及应用 |
刘 康 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
报告将结合涡旋电磁波产生调控技术, 介绍电磁涡旋雷达在目标成像、运动目标探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及电磁涡旋雷达在无人系统中的应用, 并对电磁涡旋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题目:空间动态群目标多维电磁特性表征与调制技术研究
|
李猛猛 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
报告重点汇报团队在非合作目标多维电磁特性模型准确表征、多维本征特征辨识及多维特性调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
题目:星载多基线干涉SAR系统与应用 |
张 衡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报告围绕我国在轨的编队SAR卫星, 分析上述各项关键技术并给出应用验证成果。
|
题目: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特征量化表征与精准协同 |
杨 磊 教授 (中国民航大学)
报告针对动态的、欠定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逆问题, 提出一种精细化特征量化表征与精准协同框架。该框架可以实现对高分辨雷达典型成像特征的闭合解析计算, 且最小化多特征表征之间的“传播误差”。
|
题目: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技术 |
张福博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报告重点介绍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原理和关键技术,探讨微波三维成像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
07、空天大数据应用
|
专题主席:
孙 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专题共主席:
杜 博,武汉大学
潘 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朱 庆,西南交通大学
蒋 雯,西北工业大学
专题技术委员会:
朱 庆,西南交通大学
蒋 雯,西北工业大学
尚克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第三十三研究所
杜 博,武汉大学
张松海,清华大学
张 伟,山东大学
李 敏,火箭军工程大学
黄 舟,北京大学
贲晛烨,山东大学
王晓帆,西安理工大学
张敬林,山东大学
专题秘书:
王智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专题主席:
卢宛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题目:空天大数据赋能综合防灾减灾 |
朱 庆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报告介绍了空天大数据赋能多灾种灾害链复杂演化过程先知先觉、空天大数据驱动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信息智能服务模式、以及典型应用案例。
|
题目:激光雷达视觉全球定位 |
王 程 |
题目:多模态遥感数据智能融合解译及应用 |
蒋 雯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报告面向多模态遥感地物分类, 从全监督—半监督—无监督建立智能特征融合解译模型。面向多模态遥感目标识别,建立跨域自适应融合识别模型。面向异源遥感图像变化检测, 建立无监督多模态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
题目:大模型驱动的机器人学习研究 |
张 伟 教授 (山东大学)
报告将着重介绍课题组在机器人感知与决策协同学习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以及围绕“大模型+机器人”开展的一系列前沿探索。
|
题目:人工智能生态发展的抓手: 深度学习框架——计图框架的创新与实践 |
张松海 副教授 (清华大学)
报告将深入介绍JITTOR计图框架的多项创新技术、最新进展及其应用。
|
题目:遥感大模型研究进展 |
杜 博 教授 (武汉大学)
报告将探讨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历程、应用场景与研究挑战, 以及介绍团队从通用基础大模型到遥感垂直领域多模态大模型的研究成果, 分析多模态大模型在遥感领域的应用潜力和赋能效果, 并为未来的大模型技术发展和赋能应用提供前瞻性视角。
|
题目:南海岛礁水下地形卫星遥感 |
程 亮 教授 (南京大学)
聚焦南海岛礁, 在中央部门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下, 历时10余年, 突破南海岛礁水下地形卫星遥感技术, 开展南海岛礁水下地形数据生产, 成果部署中央部门业务化运行, 成功保障中央重大活动。
|
题目:宽频带多尺度多材质高效电磁建模计算及属性散射中心提取研究 |
吴语茂 教授 (复旦大学)
本报告围绕国家目标特性工程应用领域电磁建模的需求,瞄准高效电磁建模计算中的核心科学问题, 研究多材质目标结构的电磁散射绕射建模理论, 提出基于波物理机理的自适应混合网格新型高频与全波高效混合算法。
|
题目:基于多源时空大数据的城市建成环境精细感知 |
黄 舟 研究员 (北京大学)
报告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物质流分析、大数据智能挖掘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手段,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BOT-TOM-UP”高分辨城市物质存量时空反演方法, 首次实现500M网格尺度的城市物质存量制图。
|
题目:星载SAR广域目标成像检测识别智算一体新范式 |
杨 威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提出星载SAR“成像-检测-识别”智算一体新范式,该范式打破传统“先成像-再检测-后识别”的处理流程,将“成像-检测-识别”过程融合在一起, 利用先进的处理方法减少数据处理量、提升数据处理效率。最后, 基于实际星载SAR数据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
题目: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响应的大数据解析 |
王江浩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报告从地理信息科学视角出发,介绍多源大数据驱动下的人地相互作用解析方法总结人地相互作用中的一般因果识别策略, 并以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重大传染病为例, 研究人类行为对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规律。
|
题目:智能校正海洋动力场驱动的溢油漂移预测 |
任 鹏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报告提出一种深度学习方法, 用于校正数值预报的海洋动力场,使其更逼近再分析的海洋动力场。通过提出方法得到的校正后的海洋动力场,同时具备及时性和准确性, 能有效改进溢油漂移预测的性能。
|
题目:物理与数据联合驱动下的遥感智能成像与解译 |
孙海江 教授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报告介绍团队通过深度融合物理模型与大数据分析方法,有效提升遥感数据处理效率和解译精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基于物理成像模型与深度神经网络有机融合的智能遥感图像精准超分重建、密集弱小目标检测以及多、小、弱动目标跟踪等关键工作成果。
|
题目:多源空天大数据视角下的水资源与水环境 |
陈嘉琪 教授 (河海大学)
报告围绕“水少”与“水脏”两大痛点, 以空天信息探测与智能感知为主要研究手段, 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
题目:跨域遥感场景解译研究进展 |
郑向涛 研究员 (福州大学)
跨域遥感场景解译将已训练的老模型迁移到新的应用场景, 通过模型复用以适应不同场景变化, 缓解由于数据域偏移导致的模型预测难题,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以及鲁棒性。
|
08、临近空间感知 |
专题主席:
刘佳琪,试验物理与计算数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专题共主席:
杨燕初,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杨 凯,北京理工大学
李小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陈咸志,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专题技术委员会:
杨希祥, 国防科技大学
唐继伟,上海交通大学
张龙龙,中国石油大学
户艳鹏,北京科技大学
黄平平,内蒙古工业大学
李 辉,航天科技集团西安分院
专题秘书:
郑 沛,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李永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题目: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地面模拟及目标特性研究 |
刘彦明 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国内首次揭示等离子体鞘套对雷达探测一维距离像和二维ISAR像的影响机理, 并提出脉内多普勒频率多通道并行补偿、短时稀疏傅里叶变换等“假目标”抑制方法。
|
题目:空间目标逆合成孔径雷达识别方法研究 |
白雪茹 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报告首先针对空间微动目标识别中存在的特征提取单一、回波信息利用不充分、识别精度低的问题, 介绍基于宽窄回波的空间微动目标多特征提取与融合识别方法。进一步针对空间刚体目标识别中存在的未知图像形变、训练样本受限等问题, 介绍了基于稳健特征提取及图关系推理的小样本识别方法。最后, 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题目:高超声速目标特性及复杂流场反演技术研究 |
杨利霞 教授 (安徽大学)
本研究基于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机理, 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高超声速等离子体目标在动态和不同空间状态情况下对电磁波的传播与散射特性, 基于高超声速非均匀等离子体流场结合深度学习方法对流场参数反演做了计算和分析。
|
题目:临近空间风场利用的超长航时飞行技术 |
杨希祥 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
报告阐释临近空间风场环境特征,介绍报告人团队在临近空间风场环境短期快速预测、基于机器学习的平流层飞艇环境风利用飞行规划与控制技术、高空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风梯度滑翔技术等。
|
题目:基于空天遥感数据的分布式光伏场站设计优化与调控策略研究 |
张龙龙 副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
报告将从分布式光伏场站设计和调控需求出发, 引入不同时间尺度空天遥感数据, 进而优化分布式场站规划设计, 建立不同时间尺寸预测控制策略, 提高分布式光伏场站主动支撑调控能力。
|
题目:临近空间高空科学气球太阳电池标定过程球体反射影响分析 |
徐国宁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项目团队分析了高空气球球体材料的光反射机理以及球面的反射特性, 构建了基于三阶贝塞尔曲线的太阳光反射模型, 对反射光与直射光叠加导致的标定结果偏高进行分析, 利用试验实测数据对分析结果开展验证, 验证结果证实了球体反射光对太阳电池测量结果偏高的影响,为将来高空气球太阳电池标定装置优化和标定结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
题目:考虑大气折射的临近空间机动目标定位误差分析 |
户艳鹏 副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通过建立空中目标运动模型, 分析大气折射对目标定位的影响机理, 利用改进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分别对目标和基准平台的状态进行预测, 并根据接收到的量测值调整更新状态估计, 实现了大气折射条件下空间机动目标定位误差分析及修正。
|
09、空间态势感知与在轨控制 |
专题主席:
胡玉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专题共主席:
胡海鹰,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周 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技术委员会:
王东亚,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黄 剑,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黄攀峰,西北工业大学
杨乐平,国防科技大学
张高飞,清华大学
刘 丹,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
刘 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专题秘书:
赵广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题目:空间目标高分辨雷达成像与状态反演 |
周 峰 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报告从空间目标高频电磁散射机理出发, 对复杂环境下空间目标ISAR成像、三维信息反演等方面的技术难点进行详细分析, 系统介绍本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题目:空间在轨服务遥操作技术进展及展望 |
黄攀峰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报告结合课题组在面向在轨服务的天地协同遥操作方面研究基础, 介绍天地协同遥操作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以及人机混合智能等技术在天地遥操作方面的应用前景。在当前条件下, 智能天地遥操作对于解决空间在轨服务领域技术瓶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将大力提升机器人在天地遥操作以及其他远程操控领域的作业能力。
|
题目:太空态势感知信息在轨处理的实践与思考 |
郑珍珍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报告结合本人多年在该领域的工作经验,介绍当前太空态势感知信息在轨处理系统在高可靠、高性能、高智能等方面的设计实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题目:基于地月平动点光学测角的同步带目标异动感知 |
朱彦伟 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
报告梳理了美国地月空间应用研究发展现状,针对地球同步带目标快速异动感知需求, 分析了利用地月平动点光学相机对地球同步带成像, 进而实现对同步带目标持续跟踪的任务过程, 提出了同步带目标异动感知问题的求解框架,介绍了目标像点识别、目标持续跟踪、目标机动判别、机动时刻与机动大小重构、滤波参数调整等主要环节的初步研究进展, 并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
|
题目:面向目标快速编目的天地基协同多源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周 晓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报告拟提出相应的多源数据处理方法, 并在天地基多型设备协同空间监视任务仿真实例中验证方法性能。
|
题目:低轨卫星随机接入通信与感知一体化 |
吴泳澎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面向6G空天地海一体化技术的演进趋势, 首先围绕低轨卫星网络中海量物联网设备上行接入场景, 利用正交时频空调制技术, 探索高路径损耗和多普勒频移下的用户检测与信道估计信号处理算法, 支持全覆盖的大规模随机接入。随后,报告面向卫星通信与感知融合的未来方向, 讨论卫星通感一体化系统建构以及通感通用波形设计、目标感知算法等关键技术实现, 揭示其在频谱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优势。
|
10、商业航天应用技术 |
专题主席:
孙 平,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专题共主席:
孙吉利,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
徐崇斌,浙江东方红航天大数据研究院
常 亮,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专题技术委员会:
王无敌,中科卫星(山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钟 敏,航天九通车联网有限公司
韦立登,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
邢建平,山东大学
王韶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刘玉峰,浪潮集团科技有限公司
|
题目:手机直连卫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颜根廷 研究员 (银河航天 (北京) 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报告分析了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新趋势, 对手机直联卫星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 提出大型可展开相控阵天线、天地融合频率的干扰规避与协调等技术难点, 并给出解决措施。
|
题目:微厘空间系统建设实践与展望 |
马长斗 高级工程师 (北京未来导航科技有限公司)
报告简要介绍微厘空间系统的项目背景、系统构成、建设进展, 以及对后续项目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
题目:“智能+商业航天”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与思考 |
常 亮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报告以作者从事多年的航天信息化智能化的经验简述商业航天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采用智能化的部分实践工作和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想法。
|
题目:新型遥感卫星星座技术及AIRSAT星座进展 |
路兴强 副研究员 (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详细阐述了AIRSAT星座的技术特点、发展规划及进展情况。
|
题目:高品质商业SAR卫星系统设计 |
王韶波 研究员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员, 长期从事新体制微波遥感卫星总体设计及组网应用研究, 抓总研制多型微波遥感卫星, 主持完成高分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课题10余项。
|
题目:高时效商业智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系统设计 |
刘丽坤 高级工程师 (济南智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报告从商业需求出发,解决成像任务指令即时上传、在轨高性能计算、高速星间链路等关键工程问题, 并确立工程实践路径。
|
题目: Ka波段SAR/InSAR遥感应用技术 |
韦立登 研究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报告结合所研制的实际系统,介绍了机载 Ka波段InSAR系统在云、贵、川等我国西南地区开展遥感应用示范的具体案例,给出了星载 Ka波段SAR系统在重点目标监测、洪水灾害评估和地物变化监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题目:轻小型SAR卫星的发展 |
孙吉利 研究员 (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
报告从微波成像技术的角度, 总结当前轻小型SAR卫星的特点, 围绕技术发展趋势展开论述。未来轻小型SAR卫星将在体制、概念、技术、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拓展星载SAR的观测维度,实现高质量遥感信息获取。此外介绍了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
|
11、低空信息技术 |
专题主席:
燕雪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题共主席:
陈小龙,海军航空大学
周良将,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
李 锋,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
专题技术委员会:
黄 磊,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宋 锐,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卓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
宋 然,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洪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飞行学院
王 洋,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
张 燕,金陵科技学院
陈唯实,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汤新民,中国民航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巩本海,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
专题秘书:
凌昊天,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
|
题目:单比特航拍雷达赋能低空经济 |
黄 磊 教授 (深圳大学)
报告聚焦于单比特航拍雷达的最新进展, 包括单比特雷达探测与成像算法,单比特高速ADC芯片设计, 以及单比特雷达系统开发与应用。本研究构建单比特雷达理论框架和关键芯片设计, 系统地解决航拍成像在能源、存储、处理、传输、算力、智能识别等方面的技术瓶颈问题。
|
题目:基于语义引导和增强的多模态数据表征学习及检索 |
张化祥 教授 (空天信息大学(筹) )
报告通过深度挖掘数据间的关联关系, 揭示底层表示及高层语义间的关联, 增强模态数据表示等技术, 学习判别能力强的多模态数据表示, 取得了一定的工作进展。
|
题目:绿色航空电推进系统高性能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
张卓然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介绍绿色航空发展背景和需求下电力推进的概念和意义, 讨论应用于航空电推进系统高效高功率密度电机的不同类型、结构拓扑和运行原理, 以及电机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相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题目:智能无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宋 锐 教授 (山东大学)
报告将深入探讨地面无人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以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在足式、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等研发平台的成果为例,简要介绍无人系统运动控制、感知导航、人机协同、空地协同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
题目:数字阵雷达海空低慢小目标探测技术与应用 |
陈小龙 教授 (海军航空大学)
报告重点介绍团队近年来结合数字阵雷达体制开展的海空背景下低慢小探测的研究成果, 并结合机场探鸟、无人机监视、海空目标探测等应用场景, 介绍实测数据处理和雷达系统探测结果。
|
题目:全国鸟情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
陈唯实 研究员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报告研究广域鸟情监测和预警方法, 搭建全国鸟情监测预警平台, 开展全航路鸟击风险评估, 指导机场、空管和航空公司实施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
题目:低空智联网中安全关键数据链路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探讨 |
汤新民 教授 (中国民航大学)
报告从对UAM对智联网的基本需求、中美政策和技术之间的对比、C2和DAA链路的政策及技术建议等几个方面,介绍低空智联网中安全关键数据链路的相关政策和技术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以及未来我国在低空无线电频率分配、标准制定、装备研发的努力方向。
|
题目:从类人视觉感知到机器人学习的探索与进展 |
宋 然 教授 (山东大学)
报告将汇报课题组在类人视觉感知和机器人学习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基于视觉显著性、人类演示、大模型等类人视觉感知机制的机器人学习方法, 展示这些方法在不同机器人平台上的应用, 最后分析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相关研究方向的未来发展。
|
题目:城市空中交通体系建设 |
张洪海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以城市空中交通体系建设为主题, 结合无人机、飞行汽车等新型载运工具研发及5G通信、北斗导航、精密雷达等新技术应用,介绍城市空中交通的发展需求、典型场景、瓶颈问题、体系架构与运行机制, 以及数智城市空管服务平台研发进展、核心技术、应用案例,阐明城市空中交通体系建设实施路径。
|
题目:低空经济的技术闭环和经济闭环 |
王 洋 研究员 (浙江大学)
报告介绍当前低空经济的发展形势及最新行业动态,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低空经济如何实现技术闭环和商业闭环, 分享低空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
|
题目:“芯火行动”开源信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教育探索 |
张 燕 教授 (金陵科技学院)
报告从开源信创-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路径, 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等三个方面阐述开源信创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
|
12、青年报告专场 |
为进一步加强空天信息技术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激发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激励各层次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本次大会由空天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牵头,在会议期间组织青年报告专场并评出“空天之星”优秀报告。
|